79岁夫妻守着“武汉最后的报刊亭”:一天只赚10块钱,买报的多是老人

在武汉台北路,一家名为老同兴的报刊亭默默立在街边,这也许是武汉这座城市最后的报刊亭。
店主名叫李海隆,今年79岁。39年前,他和妻子二人合开了这家报刊亭。
老人说,目前店里大概有40多种报刊杂志,但一天平均的销量只有60份左右,而且会来买报纸的大多是一些老人。
“新顾客很少,大多都是老人,他们不会玩互联网,店里有什么报纸他们就买什么报纸。”李海隆说。
李海隆夫妇。图/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
为了能将这家报刊亭坚持开下去,他还在隔壁开了一家副食店,一边卖酒水烟草,一边卖杂志报刊。
“报纸不赚钱,确实就是卖个情怀。一份报纸就两三毛钱的收益,一天只能赚10来块钱。”他说。
不过,李海隆老人也说,自己将会一直坚持下去,“我想要坚持到我自己的最后一刻。”
曾经,报刊亭可谓是一座城市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载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,它像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,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。
2000年左右,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邮政局等多个部门发布《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》,随之报刊亭在全国遍地开花。
武汉的报刊亭也在这股风潮快速发展。几年之间,武汉报刊发行零售点一度达到千余个。
不过,随着报刊亭数量剧增,占道经营等城市治理问题开始凸显。2003年,武汉市开展报刊亭整治行动,陆续取缔了电话、报刊、牛奶、冰棒等7类亭棚共3700余个。从此在武汉各主城区,报刊亭几乎“绝迹”。
不久,武汉市再次回应民生关切,报刊亭回归“江城”。据新华社报道,2014年12月,武汉首批20个新型智能报刊亭全部开张运营,除了出售报刊之外,这些智能报刊亭还能报天气、蹭wifi、缴费充值订机票,甚至还能医院挂号。
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电子阅读的兴起,报刊亭的式微在所难免。据《光明日报》援引国家邮政局数据的显示,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由2010年的2.8万处下降到2022年的0.8万处,12年间下降71%。
仍然存在的报刊亭,也大多经营困难,或依靠五花八门的“副业”艰难谋生。李海隆老人的老同兴就属于这种情况。
在新兴媒体发展的今天,传统的报刊亭何去何从,也许这也是留给人们当下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九派新闻记者秦轲实习生杨仙婷
【来源:九派新闻】

原文连接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